Apr 09, 2025 15:30 JST

Source: SinoMab BioScience Limited

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SM17治疗特应性皮炎1b期概念验证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结果
- 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兼具快速深度止痒、显著皮损清除及
- 良好安全性的同类最优药物

香港, 2025年4月9日 - (亚太商讯) - 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("中国抗体"或"本公司";股份代号:3681)宣布,其SM17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(AD)的创新疗法已完成1b期临床研究,并获得突破性顶线数据结果。SM17是一种靶向IL-25(IL-17E)受体通路的新型研究性生物制剂,其独特机制是通过结合IL-25(一种关键警报素)的共受体以阻断下游信号传导,从而抑制IL-25触发的炎症级联反应。

SM17的竞争优势:

- 首个兼具双重疗效达标的AD生物制剂 - 与已上市产品相比,这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治疗期终点实现NRS-41应答率和EASI-752应答率都超过60%3治疗AD的生物制剂。
- 较抗IL-4/13药物起效更快、止痒更深4 --- SM17止痒效果最早第2周显现(已上市药物通常为4~6周),SM17治疗结束时NRS-4应答率超过90%(已上市药物通常为30~40%)。
- 较JAK抑制剂更安全5 --- 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(SAE)或≥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(TRAE),严重感染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(MACE)风险极低。

1 NRS-4:瘙痒峰值数值评价指标(PP-NRS)周平均值自基线改善≥4分
2 EASI-75: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(EASI)改善≥75%
3 SM171b期实际应答率,NRS-4:91.7%,EASI-75:75.0%
4 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(达必妥)说明书,SOLO-1 & SOLO-2临床试验
5 乌帕替尼缓释片(瑞福)说明书,Measure Up 1 & Measure Up 2临床试验

本次1b期研究评估了SM17两种剂量(200mg与600mg)在中重度AD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。结果显示,SM17耐受性良好,未出现SAE或≥3级TRAE。有效性方面,SM17治疗组在瘙痒缓解、皮损修复及患者生活品质等次要终点上全面优于安慰剂组。

研究采用16周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设计,纳入32例中重度AD成人患者(多数曾对外用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足),也纳入了曾接受生物制剂(杜普利尤单抗)或JAK抑制剂(乌帕替尼)治疗的患者。

至第12周时,高剂量组75.0%(9/12)患者的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(EASI)较基线改善≥75%(EASI-75),而安慰剂组应答率为0.0%,两组应答率差异达75.0%(95%CI:32.00~91.11)。低剂量组50.0%(6/12)患者达到EASI-75标准,较安慰剂组应答率差异为50.0%(95%CI:9.27~74.62)。

在高剂量组中,41.7%(5/12)患者第12周时达到研究者整体评估量表(vIGA-AD™)0分(完全清除)或1分(几乎清除)且较基线改善≥2分(vIGA-AD 0/1),较安慰剂组差异为41.7%(95%CI:2.28~68.05)。低剂量组该项应答率为25.0%(3/12),差异为25.0%(95%CI:-11.22~53.23)。

尤为突出的是,高剂量组有91.7%(11/12)的患者于第12周时达到瘙痒峰值数字评分量表(PP-NRS)周平均值较基线改善≥4分(NRS-4),而安慰剂组该项指标无应答患者。即便在低剂量组,也有66.7%(8/12)患者的实现该终点应答,与安慰剂组形成鲜明对比。

在起效时间方面,无论高剂量组或低剂量组,SM17均在给药后第2周时即显现显著止痒效果。随着治疗推进,至第12周时,高、低剂量组PP-NRS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幅度分别达68%和57%,显著优于安慰剂组(18%)。两个治疗组的止痒效果持续维持至第16周,即末次给药(第10周)后6周。皮肤损伤修复改善趋势和止痒效果类似,两个治疗组第12周EASI评分较基线平均降幅分别为73%(高剂量组)和57%(低剂量组),而安慰剂组平均降幅为42%。

此外,本次1b期研究还达成了EASI50和EASI90的12周评估终点,并在SCORAD评分、AD体表面积(BSA)以及患者生活品质问卷(DLQI)等其他皮肤修复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。

主要疗效终点结果汇总如下表所示:

终点

SM17高剂量(N=12)

SM17 低剂量(N=12)

安慰剂(N=8)

EASI 50(%)

第12周

83.3

66.7

25.0

第16周

91.7

58.3

25.0

EASI 75 (%)

第12周

75.0

50

0.0

第16周

41.7

41.7

0.0

EASI 90 (%)

第12周

41.7

16.7

0.0

第16周

41.7

41.7

0.0

IGA 0/1 (%)

第12周

41.7

25.0

0.0

第16周

33.3

41.7

0.0

NRS-4(%)

第12周

91.7

66.7

0.0

第16周

75.0

58.3

25.0


本次研究的安全性研究结果,与SM17在美国1期和中国1a期桥接研究中观察到的安全性特征总体一致。在SM17治疗组中,最常见的治疗引致不良事件(TEAEs,发生率≥10%)为鼻咽炎和尿路感染,治疗组合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发生率的差异小于5%。

中国抗体主席、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梁瑞安博士表示:"SM17有望成为特应性皮炎(AD)领域的全球首创且同类最优疗法。该市场单个革命性药物即可实现数十亿美元年收入。对于大多数中重度AD患者而言,瘙痒是最关注的临床症状,而由瘙痒引发的搔抓行为很可能是导致AD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的关键驱动因素。SM17不仅具备优异的安全性特征,其皮损清除效果与现有最优疗法相当,更在患者最迫切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--- 快速缓解瘙痒方面展现卓越疗效。通过填补当前治疗方案的这些关键空白,SM17有望重新定义这一顽固性疾病的治疗标准。我们正加速临床开发并积极寻求合作,以拓展其全球影响力。下一步我们将启动中重度AD成人患者的2期试验。此外,临床前研究还显示SM17对哮喘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(CRSwNP)及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等Th2驱动疾病具有治疗潜力,在AD治疗以外具备广阔的首创且最优疗法的应用前景。"

关于特应性皮炎市场

特应性皮炎(AD)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,其发病机制复杂,涉及遗传易感性、皮肤屏障功能障碍、免疫系统失调及环境因素等多重作用。该疾病的免疫学特征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导,涉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(TSLP)、白细胞介素(IL-4、IL-13、IL-5、IL-33、IL-31)、OX40及JAK/STAT信号通路等多种介质。AD通常在婴儿期发病,约50%患者在1岁前出现症状,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特征。

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全球AD患者至少为2.3亿人。中国患者规模尤为庞大,超过7000万人,其中中重度病例占比约28%。相比之下,美国成人AD患者约1650万人,中重度病例占比约40%。

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资料,2023年全球AD药物市场规模为136.2亿美元,预计到2034年将增长至314.4亿美元。现有治疗手段包括局部用药(如糖皮质激素[TCS]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[TCI])、口服抗组胺药和生物制剂等,其疗效各异且各具优缺点。

其中外用糖皮质激素(TCS)、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(TCI)、口服抗组胺药物等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常用方法,而度普利尤单抗(Dupilumab)等现有疗法已显著改善患者生活,但其局限性(如起效慢、止痒效果不足、长期使用安全性问题)仍令大量患者需求未被满足。另一款药物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则存在用药安全性的问题。2024年,度普利尤单抗全球销售额突破140亿美元,印证AD市场的巨大潜力,也推动药企加速开发差异化疗法。当前,AD赛道竞争焦点主要集中于靶点创新:中国和全球AD临床在研TOP10靶点中有7个靶点重合,且前2大靶点均为IL-4Rα和JAK1;从临床分期来看,中国处于3期及以后临床阶段的占比仅约14%,低于全球的23%(不含2/3期),说明国内仍以Fast-Follow为主;国内靶点集中度更高,TOP3靶点(IL-4Rα、JAK1和PDE4)临床数量占比高达46%,相比之下,全球AD临床靶点分布更为均衡。

关于SM17
SM17是全球首创(First-in-Class)的人源化IgG4-κ单克隆抗体,也是首个靶向IL-25受体的同类药物,具有治疗特应性皮炎(AD)、哮喘、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其他免疫疾病的潜力。SM17通过结合2型固有淋巴细胞(ILC2s)和辅助性T细胞(Th2)表面的IL-25受体(又称IL-17RB),阻断IL-25诱导的级联反应,抑制下游Th2细胞因数(如IL-4、IL-9和IL-13)的释放。IL-25是一种被归类为「警报素」的关键细胞因数,研究证实其与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,尤其在AD中作用显著。目前获批的AD疗法(包括生物制剂)虽能显著改善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(EASI)及患者生活品质,但仍存在起效缓慢(尤其是止痒效果)或安全性问题。凭借其创新作用机制,SM17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选择,甚至更优方案 - 其止痒起效迅速、皮损修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,可解决当前疗法未满足的临床需求。

靶向受体(IL-25R)与靶向配体(IL-25)的差异
以AD为例,受刺激的皮肤会持续释放IL-25,而直接中和IL-25的抗体疗法无法快速缓解症状。SM17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非竞争性方式阻断IL-25受体亚基(IL-17RB)。我们的内部资料表明,SM17在不影响IL-25与受体结合的情况下阻断信号传导,从而快速抑制由IL-25和IL-25受体相互作用引发的瘙痒和炎症反应。

此外,细胞表面受体数量有限。当SM17完全占据这些受体后,无论IL-25释放量多少,信号传导均被终止。这一机制使得SM17能实现快速、持久的抑制效果,且无需高剂量给药。

相比之下,靶向IL-25的抗体需直接中和配体。由于AD患者皮肤持续释放IL-25,此类疗法必须使用高剂量以「清除」新释放的IL-25,导致瘙痒和炎症缓解延迟。

关于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

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聚焦研究、开发、生产及商业化免疫性疾病疗法。中国抗体的总部位于香港,研发基地位于香港,生产基地位于中国。公司注重科技研发,其旗舰产品舒西利单抗(Suciraslimab, SM03)为全球首项潜在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免疫疾病的抗CD22单抗。舒西利单抗已在中国完成类风湿关节炎3 期临床试验,并正待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上市销售批准。此外,本公司还有多个全球首创在研药物,部分已处于临床阶段,适应症覆盖类风湿关节炎、干燥综合症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特应性皮炎、特发性肺纤维化、哮喘等具有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。

新闻垂询
纵横财经公关顾问有限公司
吴慧怡  电话:+852 2864 4831  
冯静仪  电话:+852 2114 4939  
雷远睿  电话:+852 2114 2881  
程梓豪  电话:+852 2864 4894  
电邮:sprg_sinomab@sprg.com.hk

Source: SinoMab BioScience Limited
Sectors: BioTech

Copyright ©2025 ACN Newswire. All rights reserved.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.


Latest Release

More Latest Release >>